【广东科技报】华农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撰写时间:2018-05-11来源:7788365365

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8-05/11/content_8_3.htm

时间:2018年5月11日 来源:广东科技报 第8版
  本报讯 (记者 刘肖勇)近日,共青团广东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7788365365团委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张耿当选共青团广东省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会前,省委书记李希等领导同志会见了参会代表,并在开幕式上为第二十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颁奖。其中,7788365365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先进集体”称号。
  记者从7788365365获悉,该校的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是一支以刘耀光院士挂帅,以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广东省杰青为核心,以博士后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团队,共有师生59人,青年(35岁以下)人员占比80%。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卢永根院士再到新晋院士刘耀光教授,该校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经历几代人的薪火传承,深耕水稻育性调控数十载,是探索农业科学问题,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农”的科研先进典型。

  华农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是华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科研力量,长期从事水稻育性发育分子机理以及水稻基因工程研究,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该团队以科学家特有的敏锐性和前瞻性,瞄准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的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光温敏不育与育性转换、杂种不育与亲和等遗传基础以及遗传综合改良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提前布局、分工合作 ,经过20多年攻坚克难,从分子水平克隆了多个调控水稻育性、杂种亲和性的关键基因,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科研成果。

  其中,刘耀光教授课题组针对“三系”杂交稻育种应用最广泛的三大不育类型(包台型、野败型和红莲型),克隆了包台型和野败型两种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庄楚雄教授课题组克隆了“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应用最普遍的2个光、温敏不育材料(培矮64和安农S)的关键基因。陈乐天教授课题组则率先克隆亚洲稻与非洲稻(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创造了籼粳稻亚种间和亚非稻种间杂种亲和材料,并揭示了调控不育系包颈的新机制。

  在从事基础研究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多项植物基因工程共性技术,促进科学的发展,为创造优良性状的杂交育种新种质提供了技术支撑。基因编辑技术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利器,受到了广泛关注。团队马兴亮博士生成功构建了基于CRISPR/Cas9的多靶点植物基因编辑载体系统,并创新性提出了分析编辑结果的DSDecode解码方法。谢先荣博士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学软件编程,开发了自动解码软件和搭建了与之配套的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可设计基因编辑靶点、解码测序结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该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载体系统已被全球500多个实验室使用,开展学术研究;免费使用的在线软件平台每个月有几千次的访问量,而对基因编辑测序结果进行解码分析的子程序,一个月能达到一万多个的测试文件解读。青年教师祝钦泷副研究员改进了多基因转化载体,将8个基因聚合在一起转化水稻,首次在水稻胚乳中重构了花青素代谢途径,创造出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这些创新性技术体系,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的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方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