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8-06/22/content_9_1.htm
时间:2018年06月22日 来源:《广东科技报》09
广州拥有北回归线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近日,广州市北回归线生态文明促进会(筹)、万信达企业集团、广州市花都区科学技术协会、花都区旅游协会、广东省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举办了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该论坛与会人员来自多个行业和专业,充分体现了产学研政宣共同参与携手乡村振兴的特点。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弘扬北回归线文化,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的主题,聚焦我国北回归线地区乡村的社会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等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乡村振兴:从概念到行动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7788365365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章家恩教授做了“乡村振兴:从概念到行动”的论坛主题报告,对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框架体系及行动对策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他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的新时代内涵。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乡村生态振兴、人口(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基层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科技振兴和基础设施振兴等方方面面。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民-农村-农业”的“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总体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山水林田路湖草”景观生态规划、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且需做到“多规合一”。同时,在乡村地区,要加快设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第二,要大力发展乡村区域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要加大乡村民俗文化保护和古村落保护力度,积极挖掘和打造乡村生态软实力,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走多样化、特色化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第三,需要加强乡村振兴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有效激活城乡之间的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科技流等要素流动,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的联动共赢发展。第四,需要大力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山水林田路湖草综合整治及其一体化建设工作,切实将乡村地区打造成为“适宜于居住、适宜于生活、适宜于就业、适宜于创业、适宜于发展”的美丽家园。他还特别强调,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切实需要城乡互动、产业互动、软硬一体、全民参与、统筹兼顾。
乡村振兴:从传承到创新
论坛上,代表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及“可落地”的对策措施。如:要充分挖掘北回归线地区的农耕文明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北回归线农业+其他产业、北回归线农业+生态文化、北回归线农业+互联网等综合发展模式,实现北回归线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协同推进乡村振兴(陆玲副研究员)。
还有一些代表站在北回归线区域农业创新发展的角度,分别从草产业(张巨明教授)、芳香植物产业(陈碧琳研究员)、乡村民宿产业(赵飞副教授)、“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郭东基高工)、农旅综合产业(梁达平高级政工师)、生态文化科普(蔡卓平博士)等方面介绍了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发展思路与具体抓手。同时,一些代表建议,要大力挖掘、激活和传承岭南文化基因(黄建中副主任)、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冯文彬总经理、曾江经理等)、大力加强农村创业青年科技文化培训(陈长卿副主任)、充分挖掘北回归线地区的气象气候资源和天文资源(段舜山教授、曾志雄副局长、刘华新高级教师等),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另有代表呼吁,在北回归线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心灵”(陈日铃董事长)。
通过与会者的齐心协力, 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启动了每年一届的“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坛论”;汇编了《论文集》;举行了万信达企业集团晨采庄园北回归线地理标志揭牌仪式;发起了《中国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研究》,并发出2018年《羊城倡议》。
深切关注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文明起源研究
众所周知,北回归线同纬度地区及附近地区,是被学界公认的人类古文明起源地。这些发祥地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南亚的古印度和东亚的中国等。近期考古发现再次确认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黄河和长江是哺育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母亲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拥有不可多得的温暖宜人的生态环境,位居我国第三大河流的珠江,以及横贯我国华南、西南地区2000多公里的罕见的连片绿洲。近年来,在我国,该地区及其附近省区均被发现多处超过5000年的农耕文明遗存、5000年古村遗址(粤)、8000年的历法(滇)和人工种植的水稻(桂)、以及闽台同根同源连绵数千年的文化遗存等,这些均显示了曾经孕育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大量信息。论坛成果之一《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文明起源探索》,表达了本次论坛对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切关注。
链接
《羊城倡议·2018》
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聚焦于共同关注的我国北回归线乡村振兴发展、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等问题,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交流思想。论坛代表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系列共识,并向社会各界发出以下倡议:
1、加快成立“广州市北回归线生态文明促进会”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北回归线上人口规模、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为了将广州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可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城市,我们需要建立北回归线地区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的跨界合作平台以及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为此,建议将产学研政宣等系统联合起来,尽快成立“广州市北回归线生态文明促进会”。
2、大力培养新时代广州农村现代农业管理和科技人才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生态转型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形势,需要培养一大批与之适应的跨界协同管理和综合性科技人才。因此,需要有效聚合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北回归线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创办广州乡村振兴讲习所,以及高校—企业产业学院等,为培养新时代广州农村现代农业管理和科技人才提供平台支撑。
3、努力打造北回归线区域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
北回归线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地理分界线。万物生长靠太阳,该地区自然生物多样性丰富,农业特有物种分布集中、生产力高,而且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特色。因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北回归线地区环境资源的共同特性,树立和打造“北回归线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牌,让该地区农产品在国内外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4、加快建设北回归线地区高端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平台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北纬最北处点的连线,独特的天文观测条件、自然环境及其影响形成了特别丰厚的天文、地理、生物、生态及人文科学资源。因此,为更好地实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可借力北回归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北回归线地区高端天文科普教育基地,进而形成广州北回归线科普的特色品牌。
5、倾力打造可持续的“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农业文明是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母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和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助力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发挥北回归线生态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座落在北回归线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广州,需倾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品牌,以更好地助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全体代表
专版内容由章家恩、蔡卓平、陆玲等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陈芃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