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颖[教授 院长] 邓植仪 [教授 院长] 沈鹏飞 [教授 副院长] 李沛文 [教授 副院长] 张巨伯 [教授 院长] 陈焕镛 [教授 所长] 杜 雷 [党委书记 院长] 钟荣光 [博士 校长] 唐有恒 [教授] 蒋 英 [教授] 黄承先 [烈士] 赵善欢 [博士 教授 院长 中科院院士] 卢永根 [教授 校长 中科院院士] 庞雄飞 [副博士 教授 副校长 中科院院士] |
丁颖,男,汉族,生卒1888—1964,广东省高州县人,中共党员,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 丁颖1910年考入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12年公费留学到日本学农,三次往返,在日本学农长达9年,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一直在农学院(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40年,中山大学决定从云南澄江迁回粤北,他临危受命,出任院长,带领全院师生迁到湖南宜章县粟源堡,继续办学。广州解放初期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建立华南农学院,出任首任院长。他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科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丁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成绩主要有:1961年主编教材《中国水稻栽培学》;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稻作试验基地──中山大学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陆续建立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水沙田、东江、韩江三个试验分场, 在粟源堡期间又创建 北江稻作试验场和农林部西南作物品种繁殖场,先后用农家良种提纯复壮法育成优良品种84个和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新品种26个。晚年主持“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研究(60年代初)。 丁颖有句名言:“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他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治学严谨,先后发表科学论文140多篇,其中部分编入《丁颖稻作论文选》(1983)。主要代表作有: 《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1933)、《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1936)、《水稻纯系育种法的研讨》(1944)、《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1957)、《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等。他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邓植仪1909年自费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壤学,1914年获硕士学位, 同年回国后一直在教育和农业部门工作。建国前,先后担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筹备委员、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广东土壤调查所所长、中山大学教务长和农林部技术总监等职。建国后先后受聘为农业部顾问、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邓植仪在教学科研上的主要成绩有:编写 《土壤学》教材,组织对全省94个县的农业概况开展调查研究,对广东蚕丝、蔗糖和化肥进行专题调查,对欧洲、美国、南洋农业与农业教育进行考察,还为发展西北农业献计献策。早在1935年他就招收了中国第一个土壤学科硕士研究生。邓植仪认为:“高等农校所负之使命,不仅造就人才而已,尤负有改进地方农业之责”。他求是务实、艰苦创业、勇于开拓,重视调查研究,提倡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主要代表作有:《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1925)、《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上卷》(1929)、《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下卷》(1933)、《广东蚕丝调查报告书》、《番禺增城东莞中山糖业调查报告书》、《广东化学肥料营业施用概况调查报告书》、《发展我国西北农业之管见》、《出席第三次国际土壤学大会暨沿途考察农业和农业教育概况报告书》、《广东土壤提要初集》(1934)、《沿滇缅公路考察昆明至大理间农林及土壤概况报告》。教育论著有:《论吾粤实业与实业教育》、《论农学院之过去与将来》、《三十年来之广东农业》、《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农业改进与乡村教育》。古稀之年仍撰写《广州三角洲土地的利用和沙田部分的生产改进意见》。他是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广东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沈鹏飞,男,生卒1893—1983,广东番禺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沈鹏飞1907至1910年在两广方言学堂学习,毕业后被遴选到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就读,1911年回粤参加北伐学生军,1912年夏回清华学堂学习,1917年毕业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州农业大学学习森林工业,随后在耶鲁大学继续深造,1921年获林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先后在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任教授、系主任、林学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校长。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和总理陵园园林处处长。建国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广东林学院、中南林学院教授、系主任、林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副院长等职。是广东省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78年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委和第八届中央委员。 沈鹏飞在教学、科研上的主要成绩有: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橡胶经理学讲义,主编了《森林经理学》。组织白云山林场建设,组织领导西沙群岛资源调查、海南岛森林调查。是中国林学会第四届和中国环境遥感学会名誉理事长、广东省林学会、广东省遥感研究会理事长。 沈鹏飞认为:“林业教育必须与林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博取众长。主要代表作有:《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农业与林业之关系》、《广东造林运动与森林教育之进程》、《重视森林经理、发展森林经理──我国森林经理实践意见和问题》、《南方遥感试验场建设的探讨与工作报告》。教育论文有:《对于办理农业专门教育之管见》、《为提倡农专改办大学者进一解》、《中山大学农林学科之使命及其概况》、《近百年广东林业教育史略》。他是我国著名林业教育家、林业科学家,中国现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先驱。 李沛文,男,生卒1906—1985,广西苍梧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李沛文1925年考入广东大学学习,192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普度大学、爱欧华大学肄业,后转入康乃尔大学研究院专攻果树学,并在加州大学修读柑桔栽培学,至1932年获硕士学位回国。1935年起,历任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植物生产学系教授、系主任和院长等职。建国后担任过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副院长、华南农科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农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任过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农业厅厅长、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任委员;先后被选为广西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等。 李沛文在教学、科研上的主要成绩有:主编《果品贮藏加工学》(1981)。创建柑桔育种研究室,设立潮汕柑桔试验场,研究选择优良无病母树方法以防治柑桔黄龙病; 在东莞建立机耕农场作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研究柑桔果实贮藏,主持“水果贮藏保鲜”课题,提出冷藏适温解决水肿病、抑制甜橙褐斑病措施。主持国家攻关课题“荔枝保鲜贮藏运输研究”(1983)、主持“荔枝花芽分化期间内源激素变化”课题。参与建议创建农科所(今农科院)。 李沛文提倡百家争鸣,注意与各方面建立广泛联系和交流。在 办学上尽智竭虑、兢兢业业;教学和科研上治学严谨、基础深厚、学识广博。教育论文有:《谈谈放手贯彻“百家争鸣”中的一些障碍》,《现代农业及目前广东农业科学技术的几个问题》;科研代表作有:《柑桔贮藏试验》(上、下篇)、《柑桔果实在冷藏中出现“水肿病”的一些规律》。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农业科学家,是我国果品保鲜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巨伯6岁入学,13岁赴日本就读于横滨华侨开办的大同学校,16岁到墨西哥读书一年,后转学美国俄亥俄市立东方中学,毕业后考进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攻读经济昆虫学,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获昆虫学硕士学位。1917年学成回国在岭南大学从事杀虫药剂研究,不久到南京大学任教,1923年受东南大学农科选派作为交换教授到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7年返南京任江苏省昆虫局局长兼主任技师,并兼任金陵大学及中央大学昆虫学教授、系主任。1932年改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所长。1936年南返广州,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病虫害系主任、院长。兼任过广东省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广东省农林局技正、实业部广州商品检验局技正等职。 张巨伯在教学、科研上的主要成绩有:设立田野实验室进行养虫治虫试验,试用砒酸铅杀治棉大造桥虫,组建昆虫研究机构,倡议组织六足学会,后改组为中华昆虫学会,被公选为会长。晚年从事白蚁、果树害虫和密源植物的研究和调查。 张巨伯主张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并重,并互相结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造诣专深、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代表作有:《棉虫讲义》、《昆虫通论》、《医用昆虫学》、《植物通论》等。他是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农业教育家,昆虫学学术团体的主要创建人。 陈焕镛早年丧父,1903年随母去美国读书,1913年考入哈佛大学植物学系,191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从1920年开始先后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及广西大学任教授,1935年兼任农林植物学部主任,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陈焕镛在教学、科研上致力于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设立植物研究室、建立标本园。创建中大农学院农林植物研究所(1930)、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1935)、倡议创立中国植物学会并担任过副会长、会长。发现植物新种百种以上。 陈焕镛一生寻求:“求中国科学之独立,与各友邦并驾齐驱”。他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探求不已。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经济树木》、《中国植物图谱》(共5卷)、《海南植物志》(第一、二卷)、《中国植物志》(第二卷、第十一卷)。他是中外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主要奠基人 杜雷,男,生卒1913—1991,安徽省嘉山县人,中共党员。 杜雷1937年开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冬放弃在金陵大学的学业,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政治研究班学习,随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和晋察冀中央局党校等从事管理工作,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等职。曾任黑龙江省、江西省建设厅、农林厅副厅长、厅长。1953年任华南农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和顾问。 杜雷积极贯彻党的农业院校向工农开门的政策,对缩短学制和多种办学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加强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开展课程改革。他深入基层、精打细算、励行节约、讲求实效、勤俭办学,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党员、农业教育家。在文革期间,和“四人帮”及省搬迁组进行坚决斗争,拯救华南农学院免遭肢解、搬迁之灾,为今日7788365365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钟荣光博士,男,生卒1866─1942,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人。 钟荣光1882年16岁时中秀才,1894年28岁时中举人,1896年加入兴中会,1899年入格致书院任汉文总教习,1905年39岁时获新教育文凭。1909年任岭南学堂教务长,191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教育学,1917年回岭南学校升任副监督,1924年任监督,1927年任华人自办私立岭南大学首任校长。还曾任广东省教育司司长、广州市参事、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侨教育委员、侨务局局长、国民参政会(汉口)参政员等职。1929年获上海圣约翰大学特授名誉法律博士学位。 钟荣光毕生献身高等教育,注重改革办学,坚持培养实用型人才。他做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早期曾先后创办《可报》、《博闻报》、《安雅报》。他创办岭南农科大学(1921),倡导并实现从外国人手中收回岭南大学办学自主权(1927),是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唐有恒16岁随兄赴香港就读于皇仁书院,1904年考取清朝官费赴美国留学,至1908年先后获康乃尔大学农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被美国联邦农业部聘为技师。1908年回国筹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09年经两广总督及清廷农工商部批复建校建场,任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兼农业教员讲习所监督。1910年获农科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1912年调任北京农林部部员、技正,后担任农政专门学校校长兼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1915年农政专门学校改组为农商部农林传习所,继续任所长8年。1923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农艺系主任兼农场主任,1930年回乡任中山县县长秘书,1934年至抗战爆发,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担任秘书长,广西大学担任农学系主任、教授。建国后1956年受聘为广州文史研究馆馆员,编写农业史。 唐有恒提倡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同步发展。他工作上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曾提出《中山模范县农林建设计划纲要》,计划在今中山、珠海交界地建立“全国农业模范村”基地(1930)。他是农业教育家、农业科学家,广东省近代农业科教事业开创者。 蒋英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毕业,先后担任过安庆农业专门学校教员、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岭南大学、广东林学院、中南林学院教授、系主任,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室主任,台湾林业实验所技正,台北植物园团长。建国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组专门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先后被选为第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蒋英在教学上创立“陈列辅导”教学法。在科研上的主要成绩有:对两广野生橡胶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定名植物新种230多个,新属10个,国外新种约10个,是夹竹桃、萝摩科、番荔枝科植物分类的世界权威。 蒋英一生爱国、敬业、乐业,治学严谨。他青年时代创办过《昆山农民报》。专著有:《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第二分册和第63卷,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论文主要有《考察台湾植物简报》、《亚洲夹竹桃目植物之研究》、《广东番荔枝科植物》等76篇,他还参加了《中国植物图鉴》编撰工作。他是著名植物学家,是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承先,男,生卒1900—1927,湖南省岳阳县人,中共党员。 黄承先1918年入武昌湖南旅鄂中学读书,1922年考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林学科,后继续在广东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肄业(其中1924年曾到印尼邦加岛烈港中华启智学校任教)。在学期间曾被选为农科学生会主席,参加过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筹备处工作,兼任过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政治教官,随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春,受党组织派遣回中山大学复学继续进行革命活动,被反动学生告密,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受酷刑病故狱中,时年27岁。 黄承先不畏强暴、敢与恶势力斗争、寻求真理、改造社会,为党为革命英勇献身。他负责《农声》编辑出版工作,编撰《参加广东全省农民代表大会特刊号》并亲撰《参加广东全省农民代表大会的意义》一文,组织向大会提交五项提案。文章有:《今后学生会的使命》、《广东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与全省蚕业之发展》、《湖南空前之浩劫》、《农民运动专刊刊首语》、《打倒英国的炮舰政策》、《中央联席会议与农民运动》。他是中山大学农学院学生中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最早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优秀学生运动领袖。 赵善欢,男,生卒1914-1999,广东省高要县人,中共党员。 赵善欢1929年进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1936年9月转学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39年回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被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借聘为教授,并被聘任为台湾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副院长,文革结束后任院长至1983年。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赵善欢积极筹建实验室,对华南水稻主要害虫三化螟进行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对我国杀虫植物进行调查,开展化学分析、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发展了我国植物性杀虫剂科学,开辟防治害虫的新途径。他率先提出“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发展了昆虫毒理学理论。 赵善欢认为:“做学问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是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一头是熟悉国内生产实际”。他在工作中教学严格、计划严谨。主要代表作有:《昆虫毒理学原理》(英文版)(1992)、《昆虫学研究论文集》(1994)(汇集了他60年来科研成果的精华)。他是我国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卢永根1949年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华南农学院学生,1953年毕业留校工作,1955年到北京农业大学进修二年,1978年到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1980年11月到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开展水稻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198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任命为7788365365校长至1995年。是中共广东省委五、六届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逐步深入扩展到水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学术成就主要有:协助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对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80年代)、对水稻矮生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1976—1978),对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进行研究(1980—1982),成功地培育了等基因恢复系“珍汕97A”,提出“特异亲和基因新概念”,并提出应用“特异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设想(1988)。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卢永根在处理好党员、教授和校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句名言:“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他以身作则、勤政廉政,鼓励、扶植、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已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参加执笔、全书统稿)(1964)。他注重学科建设,早在1984年就对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发挥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和广泛的海外关系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他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庞雄飞,男,中科院院士,1930年生,广东省佛山市人,中共党员。 庞雄飞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同年考上研究生,1955年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院深造,1959获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在华南农学院、7788365365历任昆虫学教研室主任、昆虫生态研究室主任、植物保护系副主任、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7788365365副校长等职务。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主编参编的教材有:《昆虫群落生态学》、《昆虫学通论》、《害虫生物防治》、《农业昆虫学》。他创立了昆虫生态研究室,主持过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提出害虫种群控制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近年还提出了利用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害虫新思路。他依据物种概念,重新整理了瓢虫科的分类系统,整理了分布于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瓢虫近700种,发表瓢虫新种近100个,建立了一个新亚科,另还发表赤眼蜂属和缨小蜂属新种12个。他创办了集教学、科研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深圳龙岗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7788365365昆虫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庞雄飞勤奋刻苦、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他著述颇丰,专著有:《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中国经济昆虫(二)瓢虫科》; 合作编写出版专著有:《系统科学在植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经济昆虫志小蜂总科》、《天敌昆虫图册》、《水稻害虫天敌图说》、《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代表论文有:《南岭山地生物群落简史》等。他获得过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著名昆名学家、生态学家。 |